952.不可不去的柏林墻
關燈
小
中
大
對於周方遠來說,這一屆世界杯沒啥看點,因為他都看過了,來德國,一方面是陪全家一起游玩,一方面無非也是重新感受一下現場的氛圍。
比賽之餘,他也會帶著家裏人出去逛一逛。
作為老牌的工業強國,如今的德國,早已經走過初級產業階段,絕大部分的產業都進入了相當高級的階段,所以他們很早以前就開始重視環保,國內環境可以說是相當的不錯。
而且德國旅游業發達。每年有大量國內外游客在德國旅游。
德國有38處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,數量僅次於意大利、華夏和西班牙,與法國並列世界第四,只不過其中36個是文化遺產,僅有2處是自然遺產。著名景點有科隆大教堂,柏林國會大廈,羅滕堡,慕尼黑德意志博物館,海德堡老城,新天鵝堡,黑森林、國王湖、德累斯頓畫廊等等。
前世的時候,德國旅游業中心出過一份報告報告,好像是2012年左右吧,據說當時來德國的外國游客超過4600萬人次,並且持續增長,游客大部分來自歐洲其他國家、米國和亞洲。德國旅行,不局限於城市游,小鎮別有一番景致。
柏林、慕尼黑、法蘭克福、科隆、德累斯頓、斯圖加特、漢堡、杜塞爾多夫和紐倫堡是最受外國游客歡迎的十個德國大城市,最受游客歡迎的聯邦州是巴伐利亞州、北萊茵-威斯特**州和巴登-符騰堡州。
著名景點有勃蘭登堡門,位於柏林市中心,東側是巴黎廣場和菩提樹下大街的盡頭,西側是三月十八日廣場和六月十七大街的起點,是柏林的象征,也是德國的國家象征標志,它見證了柏林、德國、歐洲乃至世界的許多重要歷史事件。1788年,普魯士國王弗裏德利希·威廉二世統一德意志帝國建造。當時德國著名建築學家卡爾·歌德哈爾·閬漢斯受命承擔設計與建築工作,他以雅典古希臘柱廊式城門為藍本,設計了這座凱旋門式的城門,並於1791年竣工,曾被命名為“和平之門”,戰車上的女神被稱為“和平女神”。
無憂宮,位於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東部勃蘭登堡州首府波茨坦市北郊。宮名取自法文原意“無憂”。無憂宮及其周圍的園林是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(1745—1757年)時期建造的。整個園林占地290公頃,坐落在一座沙丘上,故有“沙丘上的宮殿”之稱。
科隆大教堂,世界上最完美的哥特式教堂,位於德國科隆市中心的萊茵河畔。廳高42米,頂柱高109米,中央是兩座與門墻連砌在一起的雙尖塔,這兩座157.38米的尖塔像兩把鋒利的寶劍,直插蒼穹。
新天鵝堡,全名新天鵝石城堡,是座白墻藍頂的神話城堡,位於德州fussen小鎮上,在阿爾卑斯山脈中,是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二世的行宮之一,也是德國境內受拍照最多的建築物。也是最受歡迎的旅游景點之一。
最後,柏林墻遺址,柏林墻墻高3.5米,水泥板結構,墻上部為水泥管。1961年被築起後作為德意志民族分裂和冷戰的見證,而在1989年民族即將統一的時候又被拆除作為友好象征,促進了東西德國的統一。說實話,這個其實應該是最有看點的景點了,基本上來德國旅游的游客,就沒有不來這裏看一看的。
因為這個地方,代表了一段很有意思的歷史。
柏林墻,正式名稱為反***防衛墻,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在己方領土上建立環繞西柏林邊境的邊防系統。
始建於1961年8月13日,全長155公裏。最初是以鐵絲網和磚石為材料的邊防圍墻,後期加固為由瞭望塔、混凝土墻、開放地帶以及反車輛壕溝組成的邊防設施。柏林墻是德國分裂的象征,也是冷戰的重要標志性建築。由於柏林墻把西柏林地區如孤島一般包圍封鎖在民主德國境內,因而也被稱之為“自由世界的櫥窗”。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分裂和冷戰的重要標志性建築,也成為了分割東西歐的鐵幕的一個象征。
直到1989年11月9日,民主德國政府才宣布允許公民申請訪問聯邦德國以及西柏林,柏林墻被迫開放。1990年6月,民主德國政府正式決定拆除柏林墻。
柏林墻的倒塌,給聯邦德國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力,給民主德國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資金,並使民主德國的人民的生活有一定的改善。同時也代表了一個統一的德國,作為歐洲經濟體中重要的組成部分。統一後德國的發展可以帶動整個歐洲的經濟發展,使世界經濟向多元化的趨勢發展。
不過怎麽說呢,這個柏林墻吧,建起來不容易,想要拆掉,其實在當時來說,也是困難重重。
了解這段歷史的人應該很清楚,對於當時兩德的統一方式,有兩種方案可供選擇:一是純粹將原西德基本法進行修改,使權力從原區域擴展到東德的五個州,在憲制上確定雙方的融合;二是把統一過程當作是東西德雙方的合並,並重寫一部憲法。
兩個方案都不容易,在當時來說,其實雙方是經過無數次談判和協商的。
當然了,最終,雙方統一選擇了第一個方案。雖然說這個方案程序較為簡便,但等同於沒把東德作為一個主權國對待,在當時引發了不小了的爭議。
其實在歷史上,東德西德就有著明顯的差別。東德大多數是原普魯士地帶,舊思想和專制色彩濃重;而西德是德意志邦國經濟較為活躍的地區。而在地理因素上,西德較為接近商品經濟活躍的荷蘭與丹麥,水系發達,基礎條件較為優越;而東德很明顯不具備這樣一些優勢,社會經濟水平稍顯疲態。
東西德的分離,純粹是因為**德國的殘忍暴行導致,二戰結束之後,根據波茨坦會議中英、美、法、蘇的共同協議,決定將戰敗後的德國一分為四,分別有四個戰勝國占領。雖然是一分為四,但共同成立“盟國管制理事會”處理德國事務。由於目標和訴求存在高度一致,美英法占領區逐步“抱成一團”,成立全新的國家——西德,並以西德作為覆興歐洲的一個中心。而蘇聯占領區因為理念和意識形態的對立,在後來形成另一個國家——東德。
自此,聯邦德國和民主德國對峙的局面形成。
而這,也是柏林墻最初的來源。
受制於原占領國政策導向的影響,東德與西德自成立伊始,就有著相當大的差異:西德實行與英、美、法三國同樣的資本主義制度,且在經濟和外交等立場上,高度跟隨西方陣營的步伐;而反觀東德,在蘇聯的影響下,建立起了典型的社會主義制度,發展高度嚴苛的計劃經濟。再看當時的世界形勢,雖然***的噩夢已經褪去了,但無形的硝煙,依然在劇烈地彌漫著。政治領域上的角力,在幾個大國之間暗暗較勁,一直綿延了幾十年之久。
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吧,“兩德”差異明顯,發展也是各有特色。
首先來說,面積相對較小的東德,緊隨著蘇聯“老大哥”的步伐,東德在經濟制度上,實行高度統一的計劃經濟:推行五年計劃、發展農業生產及手工業生產合作社、創辦大批國有企業……憑借著自身的工業基礎和蘇聯的大力扶持,東德一度在社會主義陣營國家中,實力不俗。
但另一邊的西德,顯然比東德還要更具競爭力。首先是國際方面的因素。米國放下仇恨,推行“馬歇爾計劃”,以幫助德國在內的西歐國家恢覆經濟。該計劃即符合米國在歐洲的長遠利益,也達到了給東歐陣營國家樹立典型的作用。其次是自身良好的工業基礎。以魯爾區為代表的西德工業區,積極實現轉型和升級,探索新時期的“工業法則”。在西德戰後經濟恢覆的進程中,它們扮演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。作為一個戰敗國,西德在20世紀60年代一舉超過英法等歐洲大國,成為全歐經濟總量的top1。
有比較,就會有傷害。雖然東德在社會主義國家中表現尚可,但與光芒四射的西德相比,依舊是小巫見大巫。
往後有很多年裏,各種各樣的矛盾開始加劇,這裏不多說,不了解的人,可以上網去查一查。
總之,漸漸的,東德居民對現狀不滿的情緒開始不斷加深,然後終於在某一天,被迅速點燃。他們組織了連續數周的抗議示威游行活動,尤其是“東歐劇變”開始之後,他們也渴望以相同的形式,去影響乃至改變國家未來的走向。這其中既有對改善經濟的熱切盼望,更有對完成國家統一的終極心願。1990年10月3日,德意志民主共和國以並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的方式,完成了“兩德”的最終統一。分裂了逾40年之久的德國,重新又走到了一起。
不過,雖然在形態上完成了融合,但在經濟、文化以及社會意識上實現一致,顯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。
分裂之前的“兩德”共為一家,實力相差不大;但擁有魯爾區為代表的原西德地區,工業基礎又明顯強於原東德地區。分裂之後經濟政策上的不同走向,導致差距越來越突出而明顯:原東德地區越來越落後於原西德地區了,即使是在完成統一之後,這樣的情形一時間也逆轉不來。這樣的問題,新的德國政府也意識到了。他們開始積極地去規劃相應的政策和措施,以達到既能保證原東德地區的社會穩定,又可以促進國家奮進團結的目的。
比如說,大眾汽車在原東德地區建設的現代化廠房,再比如說在貨幣上進行統一,改善了東部原本落後的經濟情況。
在統一之後,德國政府針對原東德地區,展開了誠意滿滿地支持與援助。但基礎上的差距、區位上的劣勢以及人口上的流失等因素,還是沒能讓東德產生實實在在的質變。尤其是在人才方面,因為原本的區域差距,年輕人們總是會下意識的選擇更加繁榮和發達的區域謀生,西部的年輕人就不用說了,東部的年輕人,自然是更加希望能夠去西部尋求發展。就如同如今國內,很多內陸城市的年輕人,在大學畢業之後,總是會主動的前往沿海城市和幾個超一線城市,道理是一樣的。
久而久之,即便政府給與了很大程度的扶持,但怎奈東部地區根本留不下人才,沒有人才,東部區域如何發展?
毫不誇張的說,東德甚至沒有一個地區的生產力能夠匹配得上西德最弱的州。
雙方差距之大,肉眼可見。
而這些呢,其實都是在參觀柏林墻的時候,應該知道的一些背景故事。周方遠的爺爺,是從那個戰爭年代走過來的,他的父親呢,更是直到今天都還是特別喜歡看各種戰爭片,所以站在這片柏林墻前,大家都有很多的感觸。周方遠到沒有太多的感觸,他只是以一個游人的身份,陪同家人一起來參觀而已。
而且就算大家是來看世界杯比賽的,也總有人愛看球有人不愛看球,像是老爸、二叔,三叔姑父他們,還有爺爺,自然是能看的比賽都要看一看。家裏的女人們就不一樣了,他們更喜歡逛街和游玩。而且考慮到如今家裏的條件不一樣了,以前沒機會或者沒能力做的事情,如今也可以嘗試一下了,比如說:出國。
德國的好大學自然是有很多了,其中最著名的,無過於慕尼黑大學。
所以在世界杯比賽期間,周方遠就陪著母親和奶奶他們,一起參觀了慕尼黑大學。
只是他自己也沒想到的是,在參觀完,一家人準備離開的時候,一個他根本想也想不到的人,突然就出現在了他的面前。
“好久不見啊,周方遠。”
一個柔柔的,綿綿的聲音,一個他實在是很難忘記的聲音,就這麽,完全沒有前兆的,出現在他的耳旁。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
比賽之餘,他也會帶著家裏人出去逛一逛。
作為老牌的工業強國,如今的德國,早已經走過初級產業階段,絕大部分的產業都進入了相當高級的階段,所以他們很早以前就開始重視環保,國內環境可以說是相當的不錯。
而且德國旅游業發達。每年有大量國內外游客在德國旅游。
德國有38處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,數量僅次於意大利、華夏和西班牙,與法國並列世界第四,只不過其中36個是文化遺產,僅有2處是自然遺產。著名景點有科隆大教堂,柏林國會大廈,羅滕堡,慕尼黑德意志博物館,海德堡老城,新天鵝堡,黑森林、國王湖、德累斯頓畫廊等等。
前世的時候,德國旅游業中心出過一份報告報告,好像是2012年左右吧,據說當時來德國的外國游客超過4600萬人次,並且持續增長,游客大部分來自歐洲其他國家、米國和亞洲。德國旅行,不局限於城市游,小鎮別有一番景致。
柏林、慕尼黑、法蘭克福、科隆、德累斯頓、斯圖加特、漢堡、杜塞爾多夫和紐倫堡是最受外國游客歡迎的十個德國大城市,最受游客歡迎的聯邦州是巴伐利亞州、北萊茵-威斯特**州和巴登-符騰堡州。
著名景點有勃蘭登堡門,位於柏林市中心,東側是巴黎廣場和菩提樹下大街的盡頭,西側是三月十八日廣場和六月十七大街的起點,是柏林的象征,也是德國的國家象征標志,它見證了柏林、德國、歐洲乃至世界的許多重要歷史事件。1788年,普魯士國王弗裏德利希·威廉二世統一德意志帝國建造。當時德國著名建築學家卡爾·歌德哈爾·閬漢斯受命承擔設計與建築工作,他以雅典古希臘柱廊式城門為藍本,設計了這座凱旋門式的城門,並於1791年竣工,曾被命名為“和平之門”,戰車上的女神被稱為“和平女神”。
無憂宮,位於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東部勃蘭登堡州首府波茨坦市北郊。宮名取自法文原意“無憂”。無憂宮及其周圍的園林是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(1745—1757年)時期建造的。整個園林占地290公頃,坐落在一座沙丘上,故有“沙丘上的宮殿”之稱。
科隆大教堂,世界上最完美的哥特式教堂,位於德國科隆市中心的萊茵河畔。廳高42米,頂柱高109米,中央是兩座與門墻連砌在一起的雙尖塔,這兩座157.38米的尖塔像兩把鋒利的寶劍,直插蒼穹。
新天鵝堡,全名新天鵝石城堡,是座白墻藍頂的神話城堡,位於德州fussen小鎮上,在阿爾卑斯山脈中,是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二世的行宮之一,也是德國境內受拍照最多的建築物。也是最受歡迎的旅游景點之一。
最後,柏林墻遺址,柏林墻墻高3.5米,水泥板結構,墻上部為水泥管。1961年被築起後作為德意志民族分裂和冷戰的見證,而在1989年民族即將統一的時候又被拆除作為友好象征,促進了東西德國的統一。說實話,這個其實應該是最有看點的景點了,基本上來德國旅游的游客,就沒有不來這裏看一看的。
因為這個地方,代表了一段很有意思的歷史。
柏林墻,正式名稱為反***防衛墻,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在己方領土上建立環繞西柏林邊境的邊防系統。
始建於1961年8月13日,全長155公裏。最初是以鐵絲網和磚石為材料的邊防圍墻,後期加固為由瞭望塔、混凝土墻、開放地帶以及反車輛壕溝組成的邊防設施。柏林墻是德國分裂的象征,也是冷戰的重要標志性建築。由於柏林墻把西柏林地區如孤島一般包圍封鎖在民主德國境內,因而也被稱之為“自由世界的櫥窗”。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分裂和冷戰的重要標志性建築,也成為了分割東西歐的鐵幕的一個象征。
直到1989年11月9日,民主德國政府才宣布允許公民申請訪問聯邦德國以及西柏林,柏林墻被迫開放。1990年6月,民主德國政府正式決定拆除柏林墻。
柏林墻的倒塌,給聯邦德國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力,給民主德國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資金,並使民主德國的人民的生活有一定的改善。同時也代表了一個統一的德國,作為歐洲經濟體中重要的組成部分。統一後德國的發展可以帶動整個歐洲的經濟發展,使世界經濟向多元化的趨勢發展。
不過怎麽說呢,這個柏林墻吧,建起來不容易,想要拆掉,其實在當時來說,也是困難重重。
了解這段歷史的人應該很清楚,對於當時兩德的統一方式,有兩種方案可供選擇:一是純粹將原西德基本法進行修改,使權力從原區域擴展到東德的五個州,在憲制上確定雙方的融合;二是把統一過程當作是東西德雙方的合並,並重寫一部憲法。
兩個方案都不容易,在當時來說,其實雙方是經過無數次談判和協商的。
當然了,最終,雙方統一選擇了第一個方案。雖然說這個方案程序較為簡便,但等同於沒把東德作為一個主權國對待,在當時引發了不小了的爭議。
其實在歷史上,東德西德就有著明顯的差別。東德大多數是原普魯士地帶,舊思想和專制色彩濃重;而西德是德意志邦國經濟較為活躍的地區。而在地理因素上,西德較為接近商品經濟活躍的荷蘭與丹麥,水系發達,基礎條件較為優越;而東德很明顯不具備這樣一些優勢,社會經濟水平稍顯疲態。
東西德的分離,純粹是因為**德國的殘忍暴行導致,二戰結束之後,根據波茨坦會議中英、美、法、蘇的共同協議,決定將戰敗後的德國一分為四,分別有四個戰勝國占領。雖然是一分為四,但共同成立“盟國管制理事會”處理德國事務。由於目標和訴求存在高度一致,美英法占領區逐步“抱成一團”,成立全新的國家——西德,並以西德作為覆興歐洲的一個中心。而蘇聯占領區因為理念和意識形態的對立,在後來形成另一個國家——東德。
自此,聯邦德國和民主德國對峙的局面形成。
而這,也是柏林墻最初的來源。
受制於原占領國政策導向的影響,東德與西德自成立伊始,就有著相當大的差異:西德實行與英、美、法三國同樣的資本主義制度,且在經濟和外交等立場上,高度跟隨西方陣營的步伐;而反觀東德,在蘇聯的影響下,建立起了典型的社會主義制度,發展高度嚴苛的計劃經濟。再看當時的世界形勢,雖然***的噩夢已經褪去了,但無形的硝煙,依然在劇烈地彌漫著。政治領域上的角力,在幾個大國之間暗暗較勁,一直綿延了幾十年之久。
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吧,“兩德”差異明顯,發展也是各有特色。
首先來說,面積相對較小的東德,緊隨著蘇聯“老大哥”的步伐,東德在經濟制度上,實行高度統一的計劃經濟:推行五年計劃、發展農業生產及手工業生產合作社、創辦大批國有企業……憑借著自身的工業基礎和蘇聯的大力扶持,東德一度在社會主義陣營國家中,實力不俗。
但另一邊的西德,顯然比東德還要更具競爭力。首先是國際方面的因素。米國放下仇恨,推行“馬歇爾計劃”,以幫助德國在內的西歐國家恢覆經濟。該計劃即符合米國在歐洲的長遠利益,也達到了給東歐陣營國家樹立典型的作用。其次是自身良好的工業基礎。以魯爾區為代表的西德工業區,積極實現轉型和升級,探索新時期的“工業法則”。在西德戰後經濟恢覆的進程中,它們扮演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。作為一個戰敗國,西德在20世紀60年代一舉超過英法等歐洲大國,成為全歐經濟總量的top1。
有比較,就會有傷害。雖然東德在社會主義國家中表現尚可,但與光芒四射的西德相比,依舊是小巫見大巫。
往後有很多年裏,各種各樣的矛盾開始加劇,這裏不多說,不了解的人,可以上網去查一查。
總之,漸漸的,東德居民對現狀不滿的情緒開始不斷加深,然後終於在某一天,被迅速點燃。他們組織了連續數周的抗議示威游行活動,尤其是“東歐劇變”開始之後,他們也渴望以相同的形式,去影響乃至改變國家未來的走向。這其中既有對改善經濟的熱切盼望,更有對完成國家統一的終極心願。1990年10月3日,德意志民主共和國以並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的方式,完成了“兩德”的最終統一。分裂了逾40年之久的德國,重新又走到了一起。
不過,雖然在形態上完成了融合,但在經濟、文化以及社會意識上實現一致,顯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。
分裂之前的“兩德”共為一家,實力相差不大;但擁有魯爾區為代表的原西德地區,工業基礎又明顯強於原東德地區。分裂之後經濟政策上的不同走向,導致差距越來越突出而明顯:原東德地區越來越落後於原西德地區了,即使是在完成統一之後,這樣的情形一時間也逆轉不來。這樣的問題,新的德國政府也意識到了。他們開始積極地去規劃相應的政策和措施,以達到既能保證原東德地區的社會穩定,又可以促進國家奮進團結的目的。
比如說,大眾汽車在原東德地區建設的現代化廠房,再比如說在貨幣上進行統一,改善了東部原本落後的經濟情況。
在統一之後,德國政府針對原東德地區,展開了誠意滿滿地支持與援助。但基礎上的差距、區位上的劣勢以及人口上的流失等因素,還是沒能讓東德產生實實在在的質變。尤其是在人才方面,因為原本的區域差距,年輕人們總是會下意識的選擇更加繁榮和發達的區域謀生,西部的年輕人就不用說了,東部的年輕人,自然是更加希望能夠去西部尋求發展。就如同如今國內,很多內陸城市的年輕人,在大學畢業之後,總是會主動的前往沿海城市和幾個超一線城市,道理是一樣的。
久而久之,即便政府給與了很大程度的扶持,但怎奈東部地區根本留不下人才,沒有人才,東部區域如何發展?
毫不誇張的說,東德甚至沒有一個地區的生產力能夠匹配得上西德最弱的州。
雙方差距之大,肉眼可見。
而這些呢,其實都是在參觀柏林墻的時候,應該知道的一些背景故事。周方遠的爺爺,是從那個戰爭年代走過來的,他的父親呢,更是直到今天都還是特別喜歡看各種戰爭片,所以站在這片柏林墻前,大家都有很多的感觸。周方遠到沒有太多的感觸,他只是以一個游人的身份,陪同家人一起來參觀而已。
而且就算大家是來看世界杯比賽的,也總有人愛看球有人不愛看球,像是老爸、二叔,三叔姑父他們,還有爺爺,自然是能看的比賽都要看一看。家裏的女人們就不一樣了,他們更喜歡逛街和游玩。而且考慮到如今家裏的條件不一樣了,以前沒機會或者沒能力做的事情,如今也可以嘗試一下了,比如說:出國。
德國的好大學自然是有很多了,其中最著名的,無過於慕尼黑大學。
所以在世界杯比賽期間,周方遠就陪著母親和奶奶他們,一起參觀了慕尼黑大學。
只是他自己也沒想到的是,在參觀完,一家人準備離開的時候,一個他根本想也想不到的人,突然就出現在了他的面前。
“好久不見啊,周方遠。”
一個柔柔的,綿綿的聲音,一個他實在是很難忘記的聲音,就這麽,完全沒有前兆的,出現在他的耳旁。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